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初期肺癌 > 肺癌预防 > 走进医疗3D打印钟文昭临床给科研以灵感,

走进医疗3D打印钟文昭临床给科研以灵感,

发布时间:2024/12/28 11:05:02   点击数:

他是外科手术的一把好手,从流域分析精准切除到微创单孔肺段切除再到复杂高难度胸部巨型肿瘤,总能给患者带来创伤小康复快的治疗。针对治疗难度和异质性最大的淋巴结转移肺癌,他在国内率先牵头建立Ⅲ期肺癌多学科门诊,通过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优化肺癌手术和全程管理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而由其所在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牵头的一项研究,通过“靶向—手术—靶向”的联合治疗策略,更是使术后复发风险降低了61%。

  他就是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教授、医院主任医师钟文昭。

专家介绍

钟文昭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胸部肿瘤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科研处副处长,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临床肿瘤学理事,青委副主委,肺癌专业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华医学会肿瘤早诊早诊学组副组长,国际肺癌联盟IASLC官方杂志(JThoracOncol,IF12.4)JTO副主编,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每年主刀肺癌微创手术六百余台,获年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手术技艺大赛中国第一名(腔镜肺切除组);获年AME国际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比赛亚军;年代表肺研所团队参加中日韩肺癌个体化诊疗大赛获总决赛冠军;获年度“广东好医生”称号,年度“双青人才计划”的杰出青年人才(万)和广东省首批“登峰计划”项目资助(万)。

从医22年,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医院主任医师钟文昭教授正处在一名外科医生的黄金年龄,是一名临床科研型医生。

他主攻的病种肺癌,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治疗后转移复发风险也高。在钟文昭看来,对策就是:从临床实践中寻找科学灵感,付诸实践;科研成果则反哺临床,又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钟文昭师从肺癌诊疗大拿吴一龙教授。由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牵头,钟文昭负责执行的一项针对肺癌患者的、历时8年的研究,通过“靶向—手术—靶向”的联合治疗策略,使驱动基因突变的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IIIA—N2期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降低61%。研究成果发表在肿瘤学界国际影响力顶级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和《柳叶刀肿瘤》(LancetOncology)。他参与的“肺癌围术期靶向治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相关课题,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奖项。

他还参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诊疗指南》制定,参编研究生卫生部规划教材《胸心外科学》,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国际肺癌联盟官方杂志《胸部肿瘤学》副主编。

深入研究“肺癌GPS”,精准打击癌细胞

钟文昭的研究集中在肺癌的围手术期这一块。从年开始,聚焦于“精准治疗”的前瞻性研究。所谓“精准治疗”就是对病人进行分类,他们建立了四个维度的分类系统,首先将肺癌分成早中晚期,按不同病期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第二个维度是按照病理学分类,不同的病理用药和治疗方法都不一样;第三个维度是进行基因分类,使药物的使用更加有效;第四个维度是按照肿瘤细胞的微环境进行分类。通过四个维度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手术方案,可以使一些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

一般来说,早期肺癌接受手术5年生存率超90%。但是,晚期肺癌一般不适合手术,因为容易“捅马蜂窝”,导致肺癌全身转移复发。

然而,不少肺癌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期,出现了淋巴结转移。这类患者如果处理得当,经过诱导治疗,有可能逆转回早期,得到潜在治愈的机会。

在局部肺癌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三期肺癌最复杂、预后最不确定,治疗难度最大,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综合治疗。临床数据表明,患者术后平均8个月到11个月就容易出现脑、骨、肝等远处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为15%至25%。这类患者怎么办?

术前化疗是医生针对这类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医生通过术前杀死癌细胞、缩小肺癌病灶,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可是在实践中,毒副作用较高的术前化疗的成功率仅有5%。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团队在科研上致力于寻找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手段。癌细胞就像犯罪分子逃出监狱,在体内四处流窜,团队希望建立“肺癌GPS”,精准地找到并消灭癌细胞,通过诱导新辅助靶向治疗代替术前化疗。

但是,科研之路上仍有重重难关。研究团队提出“先靶向治疗,再手术,术后再靶向治疗”的治疗方案,首先在临床研究中就需要多学科合作,比如需协调肺内科、肺外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其次,研究的病例需要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

这项研究历时8年,覆盖了17家医院,共对名患者进行了严格筛选,最终入组仅72人,相当于每月只纳入一例。

研究的成果是喜人的。“靶向—手术—靶向”联合治疗策略是全球首个突变型肺癌术前靶向治疗的成果,对驱动基因EGFR敏感突变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而言,术后复发风险大大降低61%,术后复发时间中位数延长10个月左右。

“精准与规范并重,微创与安全同行”

很多肺部肿瘤早期只是弹珠大小的结节,难发现,但可以扼杀在萌芽阶段。

一位40岁的患者,在CT检查中发现9毫米大小,如同一颗小弹珠一样的肺部小结节,经诊断需要手术治疗。

这类小结节更考验医生精细操作的技术,如何精准定位这些“弹珠肿瘤”,选取最精准的手术切除范围,成为手术医生最大的挑战。

目前,已有多种精准定位这些隐藏在肺叶深处的小结节的方法,例如准确度较高的CT引导下染色剂定位技术。但是,由于该患者心脏功能不好,传统的CT定位会有出现气胸、血胸的风险,需要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实现定位。同时,二尖瓣重度返流的情况也要求手术时间最小化。

医院医院实力雄厚,心研所肺研所等各个科室交叉借鉴。钟文昭团队从心外科心脏3D打印获取灵感,创造性地将3D打印(代表如赛纳数字医疗)、MR(混合现实)眼镜等新技术运用到“围剿”小结节的手术中。

医生首先导入患者的胸部增强CT数据,通过3D软件重建患者胸腔的三维模型,设计出个体化定位导板,最后运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份立体的手术方案。为了提高穿刺的准确度,钟文昭教授决定运用MR眼镜作为辅助,根据CT重建的虚拟三维影像,通过眼镜将虚拟肺部投射到患者胸腔,同实际肺部重合,为医生“导航”。

由于术前的全面细致规划,仅半小时,亚肺叶切除手术就顺利结束了。新技术基本实现了精准定位,并且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成功率。在手术的最后,钟文昭采用改良无管和免拆线缝合方法,与传统放胸管、要拆线的方法相比,这个新方法让患者术后疼痛更轻微、伤口长得更好、同时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24小时内他就能下床活动,2天就能出院,不用返院拆线。有的病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就是3D打印、MR的力量,也是未来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的方向。

“MR技术+医疗”这样的组合,其实使用的成像技术本身并不难以复制,其中的关键是需要精通医疗行业,甚至手术操作的专业人士。如何用新科技帮助医生群体进行专业操作,在这个命题中,医生本人比科技行业的开发者更适合引领产品的开发方向,做应用型的创新。

外科医生则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ozoouihak.com/fayf/919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