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国内地截止至年2月11日报告的72,例病例(含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基础性疾病中,有例(0.5%)基础疾病为癌症患者,其中6例发生死亡,粗死亡率为5.6%,高于整体人群粗病死率为2.3%[1]。
我国学者发表评论性文章[2],分析了截止于年1月31日病史记录详细的1,例新冠肺炎患者中,18例(1%)具有癌症病史,其中5例是肺癌患者(5/18,28%),而癌症患者比非癌症患者具有更高的严重事件风险(两者分别是39%和8%,P=0.,3),症状恶化更为迅速。
从上述两个队列,我们可以看出,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癌症患者是易受感染人群,而且预后差。
分析其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点:
?由于肿瘤患者及医院就诊,部分患者需要入院治疗,因此在新冠疫情期间,新冠病毒的暴露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肿瘤患者年龄相对偏大,身体基础情况相对薄弱,且经过抗肿瘤治疗后,可能存在白细胞降低、免疫功能损伤等情况,感染风险大[3];
?肿瘤常见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肺癌患者,很可能存在基础肺功能损伤,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往往症状重,病情可能会急剧恶化。
肺癌患者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加重,需到发热门诊就诊,充分评估有无新冠肺炎的风险。
如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医院集中隔离收治;如排除新冠肺炎,可接受后续相应治疗,或返回相应专科就诊。
但需注意的是,由于鼻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的可能性,因此如首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如临床不能除外新冠肺炎,应至少间隔24h以上再次复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尽量获取痰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新冠疫情期间肺癌患者管理
01
肺内结节门诊随诊患者管理
针对定期行肺内结节随诊患者,在疫情期间,可适当延后复查随诊。
疫情期间因发热就诊,CT筛查新发现肺内结节的患者,需按照发热门诊的流程进行发热的诊治和进一步的处理。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发热好转后,仍建议患者自我居家隔离14天,而不是第一时间到门诊评估肺内结节性质。
02
拟行择期手术的肺内结节
或早期肺癌患者
?怀疑恶性肺内结节或早期肺癌,已完善相关评估检查,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可适当推迟手术时间,特别是影像学上以肺部磨玻璃影为主的患者,短期内对于整体病情影响不大,具体情况由主管医生参照肺部肿瘤况具体分析。患者可以在预约后线下就诊,或采取电话随访、网上就医等方式与专科医师保持沟通。为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疏导,充分解释手术时间推迟和新冠肺炎感染的风险。外地医院手术,避免外地就医旅途中造成的新冠肺炎感染的可能性。
?拟手术的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应按规定到发热门诊就诊,如确诊或疑诊新冠肺炎,应医院集中隔离收治,完全恢复后并经过2周以上的医学观察期,如情况稳定,再考虑手术。如患者无症状,但有流行病学史(有疫区接触史、发热和/或合并呼吸道症状患者接触史、或确诊/疑诊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史,或有聚集性发病情况),要求患者居家单间隔离14天,解除隔离期之前,不能入院手术。
?如近期可能入院手术患者或需要在限定时间内行手术的患者,建议患者做好以下准备:医院所在城市等待,尽量避免外地旅行;如已经约定于外地就医,提前14天以上到达就医城市,并自我居家隔离;自我居家隔离期间,有专人陪护,尽量避免人员接触;每日记录体温情况及有无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入院时收集近期体温及呼吸系统症状情况;疫情期间,入院后通常仅允许一个固定家属陪伴,因此该家属需同患者做上述同样的自我居家隔离以及体温、症状记录。
?入院前病人及家属均需测量体温,如体温≥37.3℃,需转往发热门诊就诊。入院前需详细询问患者近期发热史、疫区居住/旅行史及相关接触史。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要做好自我防护。
????向左滑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