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是一个属于希望的月份,肿瘤防治宣传工作者迎来了第25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为了更好地向大众科普和宣传好肺癌防治知识,4月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以及上海医院在上海共同举办了给生命以时光——“一期一会说肺癌”疾病教育公益讲座。
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上海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孙建琴教授、以及著名科普作家李治中博士,三位专家从肺癌预防筛查、肺癌治疗、以及饮食营养三个方面入手,不仅探讨了患者常见的诊疗误区,还重点详解以免疫治疗为代表的创新治疗方式。现场共计吸引了两百多位患者及家属踊跃参与。讲座还通过现场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有机会得到现场专家的答疑解惑。
肺癌防治刻不容缓
肺癌在我国以及全世界都是第一大癌,在中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例达78.1万例[1],相当于平均每10分钟就有15人罹患疾病。这一数字还在上升,预测到年,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将分别超过80万[2]和70万[3]。
李治中博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我国肺癌的高危因素,以及刻不容缓的防治形式。我国是吸烟大国,由于烟草的低价和便捷可及,吸烟成为我国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尽管禁烟取到了一定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李治中博士介绍道,其它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肺癌风险因素是室内污染,在油烟、烧烤烟雾以及室内煤烟等烟雾中具有较高的PM2.5,瞬时数值可高达几千,致使不抽烟的人群也可能日常暴露于肺癌风险因素中。
对于肺癌的早期筛查,李治中博士介绍了常规肺癌体检的误区,介绍了高危人群使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必要性,以及筛查出结节后的应对策略。
肺癌的治疗,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进步
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如果结合基因突变的分子分型,肺癌可以分为几十种亚型。不同的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办法是不同的,同一种肺癌但是不同分期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的。来自上海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对肺癌治疗的方式和常见误区做了介绍。
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手术切除是目前早期肺癌治疗的“金标准”。由于肺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近三分之二的病人一经发现,便已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尽管肺癌在治疗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对于晚期患者,特别是无驱动基因的患者而言,原有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
对这部分患者而言,一个国际上新型的抗癌理念是“带瘤生存”,即使用多种治疗手段将肿瘤控制成类似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疾病。而免疫治疗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恰恰在于,一旦患者使用免疫治疗有效,则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获益。因此将肺癌控制成慢病的理念随着科研人员对肿瘤免疫学理论与免疫治疗新原理、新方法探索的深入,逐渐显示出了可能性。如下图所示,已在我国上市的纳武利尤单抗,其国外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二线治疗中,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首次突破16%,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免疫肿瘤治疗并不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陆舜教授在会上对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也进行了介绍。如下图所示,不管是肺鳞癌,非鳞癌,免疫治疗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明显小于化疗。医院和医生的指导治疗,这些不良事件是相对可控。另外陆教授也对免疫治疗的假性进展做了着重提示,由于这方面很容易引起困扰,因此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药物。
免疫治疗适用人群、患者援助项目和可及性
那么,作为一种去年进入中国大陆的治疗方式,免疫治疗在中国人群中的有效性如何呢?
全球首个以中国人群为主的PD-1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CheckMate结果显示,使用PD-1抑制剂比化疗有效率更高,生存期更长,副作用更小,对东西方人群疗效一致,中国患者也可以从免疫肿瘤治疗药物中取得长期生存获益。
对于EGFR突变或ALK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一线经过含铂化疗失败之后,可以直接使用纳武利尤单抗,而不需要做PD-L1的检测。也就是说患者并不会因为是PD-L1阴性表达或者表达量低就失去了使用PD-1治疗的机会。其循证医学证据是,不管PD-L1表达表达与否,二线使用纳武利尤单抗总生存期都比化疗要好,能够带给患者更长的生存获益,如上面介绍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16%,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此外,《欧狄沃患者援助项目》申请细则已在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