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性格温和、头脑精明的七旬老人,突然间精神错乱?一会儿变得淡漠,一会儿又胡言乱语,有时还暴跳如雷,甚至认不出家人。
辗转千里来到深圳求医,才发现病根竟是早期肺癌!
7旬老人突“发疯”
冷漠暴躁不认家人
家住山东的史先生,今年刚满70岁,身高超过1.8米。在老伴的眼里,史先生一向身体硬朗,是个精明能干的人,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和老伴一块买菜做饭,生活幸福美满。
然而,这一切从年7月开始发生改变。
突然间,史先生性情大变:对家人变得冷淡,时不时没有缘由地暴跳如雷,胡言乱语,甚至连家人也不认识了,后来还出现了癫痫发作。
急翻天的老伴和子女们连忙将史先医院治疗,却没有查出病因。
听闻父亲的病情,长期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大儿子赶忙返回山东,将父亲接到了深圳,送医院看病。
检查发现脑炎迹象
治疗后患者仍然精神错乱
经过颅脑磁共振扫描检查,医生发现史先生大脑内负责精神、智力的区域出现了大片发炎的病变。
颅脑磁共振扫描提示史先生脑组织发炎(箭头所指白色部分)
在史先生的血液和脑脊液样本中,医生发现了一种少见的自身抗体——GABABR抗体。医生认为,正是这种异常的“GABABR抗体”对史先生大脑细胞产生了杀伤,导致脑炎。
经过一轮治疗,史先生的癫痫症状逐渐得到控制,但仍然处于意识糊涂、精神错乱的状态。为了确保史先生的人身安全,医护人员不得不将其束缚在病床上。
眼看着史先生每天在病床上喊叫,他的几个子女忧心忡忡,老伴更是每日以泪洗面。为了查明史先生的病因,一家人多方打听,医院神经内科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方面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于是,9月中旬家人将仍然处于精神错乱状态的史先医院神经内科进一步治疗。
抗体错杀细胞
罪魁祸首竟是早期肺癌
史先生病情疑难,医院神经内科副顾问医生肖海兵立即组织科室内的医生开展病情研讨。
考虑到史先生患病前有吸烟史,结合以往对脑炎的诊治经验,医生团队判断史先生的“GABABR抗体型-自身免疫性脑炎”有50%左右的几率是由于潜在的肺癌引起。
然而,史先生医院都已经为史先生做过肺部CT的检查,影像报告并没有发现史先生的肺部有癌症。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们分析,有一种特殊的肺部肿瘤——“小细胞肺癌”,在癌症早期的CT检查中有可能漏诊,如果使用PET-CT检查则更容易发现。
家属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史先生完成了PET-CT检查。不出所料,PET-CT检查显示史先生的肺部和纵膈有一个很隐蔽,但生长非常旺盛的肿瘤样病变。
PET-CT检查发现史先生右肺纵膈内有生长旺盛的肿瘤团块(上图蓝色圈内)。
至此,医生们通过分析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史先生的病根:史先生肺部有潜在的早期癌症,这种癌细胞与他脑部的神经细胞有相似性。
早期癌症激活了史先生的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导致史先生体内的B型淋巴细胞生产出“武器”(即GABABR抗体),试图杀灭肿瘤细胞。但是,在与早期肺癌细胞的“斗争”中,GABABR抗体错误地识别并攻击了史先生的脑细胞,脑炎就此发生。
多学科联合诊治
几周时间患者精神状态恢复
基于对病因的分析,医院神经内科为史先生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注射B淋巴细胞清除剂,这种治疗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普遍。
同时,医院还组织了全院多学科诊疗(MDT):来自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麻醉科、肿瘤科、胸外科、放射科、药学部等多个科室的医务人员聚在一起,对史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分析。
最后,各科室的医务人员达成一致意见:史先生这一个案可以不采用开胸手术,而是在病人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因史先生当时精神状态异常,无法配合局部麻醉),呼吸内科医生经过气管插入支气管镜,在超声探头引导下,对肿块进行穿刺活检。
在麻醉科顾问医生许学兵、驻院医生夏恒夫的支持下,呼吸内科顾问医生许建名、副顾问医生荣磊成功实施了微创活检手术。几天后,史先生肺/纵膈的肿块被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而这种癌症在早期阶段使用放疗、化疗,效果都很好。
医院呼吸内科团队为病人实施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该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活检手术,可以使病人免于开胸的创伤,从而得到明确的诊断。
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肿瘤科、神经内科联合为史先生悉心治疗,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清醒,行走、言语接近于正常,并与神经内科医生团队愉快地合影留念。
年11月中旬,精神状态恢复正常的史先生顺利出院。
据医院神经内科顾问医生褚晓凡、副顾问医生蔡继福介绍,最近十多年,神经免疫疾病治疗领域飞速发展。有时候,脑炎可能是远离大脑的其他身体器官发生早期癌症的前兆。如果在癌症前兆阶段就识别查找出潜在的早期癌症,并对其进行早期治疗,将极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他们提醒:如果亲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障碍、癫痫、智能减退等情况,医院相应科室就诊咨询。
资料来源: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