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的硝烟已渐渐散去,随之而来的新初一摆在我们面前。很多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小学是学霸,初中就会持续优秀;当然,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小学没学过奥数,初中会比那些在起点就已经落后很多。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老师,这些年也带过不少新初一的学生,有的是小学的奥数牛娃,也有的是小学“资质平平”的普通孩子。今天我从一个初中老师的视角,和大家来聊聊小学与初中的差异,以及如何“做好新初一,赢下中考”。
01、小学课内vs初中课内,这是两个世界
我之前常给学生讲一个“笑话”,同样是课内分的满分,问不同年级的学生考得怎么样,小学生会害羞地笑着说考不好,才98;初中生会心有不甘地说考不好、85分,高中生会不耐烦地说考得不好、60多。同样是考不好,越到高年级,标准就越低?
今年深圳中考数学A+线是89分,也就是全市只有5%的孩子在89分以上,而如果89分放到小学课内,可能在好的学校都要排到了中下水平。这意味着大家考的分数越来越低了。
小学很多孩子课内力有所及,课外学习拓展奥数拼竞赛。到了初高中,那批小学拼竞赛的孩子,很多回归课内,大家都走上了中考之路。那批小学学奥数的孩子,有些到了初中课内也会感到非常吃力。
道理很简单:初中课内比小学课内难多了。那么具体难在了哪里呢?之前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小学的时候,上课教你和面,作业就是和面;上课教你擀面皮,作业就是擀面皮;直到课上教会你包饺子,考试就考包饺子。上了初中,上课教会你和面,作业可能是回家包饺子,考试的时候,直接给你一个锅,让你烙馅饼。
话粗理不粗,简单来说小学更考查孩子动手复制的能力;初中更考查孩子灵活思考的能力。初中相对于小学的变化,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科目数量来说,初中科目逐渐增加:小学毕业考只考查语数外和科学,而到了初中还需要学政史地、理化生,外加体育。不仅如此,原先中考只考6门,而18届新初一的孩子遇上了改革,中考需要考10门。科目变多,孩子花在单科学习、复习巩固的精力必然减少。
单科内容增多、难度加大、知识点的关联性加强:初中学校老师授课进度普遍比小学要变快不少,并且考试时综合性大大提高。以数学为例,小学数学以专题为主,比如分百应用题问题、行程问题、计数问题等等,各个版块间的之间联系不大。其中某一个模块没有学习好,对其他模块影响没有那么大。而初中数学更为系统,知识点环环相扣,初一阶段学习的有理数和代数运算,是整个初中代数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初一上学期学的线与角没学好,必然会影响后续的相似、全等、勾股定理、圆、几何三大变化等几何专题的学习。另外,大家都头痛的中考压轴题,其实是把多个知识点揉合起来考查,很多学生做不对,并非是知识点全部不会,而是其中一两个知识点没摸透,直接导致整体思路出现障碍。
初中更注重过程和理解:小学重结果,初中重过程,得过程者得天下。小学更多的是记一个结论,初中不仅需要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以记忆为主,牢记公式、题型可以取得不错的卷面成绩;初中数学更多需要理解,从初中开始慢慢会接触数学四大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深入理解这些思想对学习初数大有裨益。而小学的记忆学习和套路学习会麻痹家长,让家长没有深究孩子是否掌握清晰。这也是很多孩子看似勤奋,但实际上初中成绩始终无法提高的症结所在。
举一反三:小学教什么考什么,初中需要我们会举一反三。很多作业和考试题目,好像老师上课没有讲过类似题目,其实题型虽有所变化,核心知识点不变,即换汤不换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错一个题其实是错一类题,不要单单觉得把这题搞明白即可,一定要树立好对应知识点,多找几道同类型题目巩固,把同类型题解决掉,学起来自然轻松。
上面所说的四点变化,正是小学和初中的差距所在,那么小学有没有学奥数,对初中有多大影响呢?
02、小学奥数,药效有限的灵丹
在深圳这样的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是远远不足以满足目前的生源量的。为了进初中5大名校,很多家长在小学阶段都让孩子开始学奥数、拼奥数。而这也造成了很多小学阶段本本分分课内学习的家长困扰,孩子没学奥数,会不会比学过奥数的孩子初中落下一大截?我之前带过的孩子中有很多都是学过奥数,但是到了高年级后这部分孩子会分化严重,有些扶摇直上,有些一落千丈。WHY?
因为学奥数的人多,但是学的扎实的却不多。往往小学阶段奥数学的不错的孩子有些共同点:思维很好,脑子转的快、接受能力好。这些孩子在知识的初步接收阶段,会比普通的孩子要快一些,好一些。但是这些“快”和“好”在初中的数学中,只能占到两成的优势。
而剩下的更多要看到一个孩子的“后劲”。这后劲就是学习习惯、方法、态度。很多孩子在小学奥数学习中,其实也是通过记公式、背题、学套路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并非通过理解消化来学。这部分看的是孩子单纯的记忆力,套用能力,而非理解和消化能力。到了初中这样的学习方法则是大大的毒瘤。
还有很多孩子小学学习奥数一边学,一边忘。原因除了上面那条没有理解知识点,还有个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复习和练习习惯,这部分孩子往往作业和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奥数老本,往往到了初中啃不了多久就没得啃了。
另外还有很多奥数的孩子不注重答题解题的习惯,一味追求做题速度和结果,忽略了解题步骤和过程。甚至课内觉得老师讲的简单,上课不听,课后自学。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低年级成绩依然优异,看似没有太大影响,到了高年级问题往往是爆发式显露出来,成绩急转直下。
小学奥数的学习,很多对于初中的知识点上来说,没有直接的知识衔接。但是它对孩子数学细微灵敏度地培养是毋庸置疑的。而最大的问题则是,很多孩子在奥数学习中,只学了知识点,却没有学好思维,同时也没培养好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所以即使奥数是灵丹妙药,但是对于大部分小学学习奥数的孩子,也是药效有限。
而对于没有学过奥数的娃,是不是相对于奥数孩子有天然劣势呢?在从教这几年,我也带过不少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低年级的时候没有学奥数,往往在初期学习会处于相对的劣势,接收起来没有奥数底子的孩子好。但是这些孩子并非是思维、习惯方面比那些奥数孩子差,只要后劲十足,加上良师的引导,这些“原生态娃”慢慢地会赶超周边的牛娃们。
相对于选拔性的奥数比赛,中考其实是难度适中的考查性选拔。真正高手后面的比拼都是习惯。两个孩子,分的题目知识点都会,但习惯好的能考,习惯不好考的可能只有85。
那么关于习惯,从小学初中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依然四个建议:
从老师教我学,转变成我要主动学:初中课程变多,有规划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理错题本:错题是进步的源泉,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处理错题。整理错题本,第一境界是有错就记笔记,把所有错题摘抄在本子上,然而这样既费时有没有针对性。第二境界是选择性的整理错题,用胶带粘错题,并把错的题归类整理。
刷题:刷题,第一境界,是拿到一本书,不管三七二十一,从第一题刷到最后一题;第二境界,高质量精准刷题,自己熟练掌握的题少做,多做自己不熟、经常错的题。
复习巩固:到了高年级,孩子会出现两个常见的问题,很多孩子看似很努力,大把时间都花在作业上,但做作业速度慢、考试做不完、成绩不理想;其二是,简单题会做,稍微综合的题不会。究其原因,孩子没有复习巩固好。10分钟能做一个题,但是10分钟还能复习巩固一大类题,平时多复习自己的错题本、笔记本,把一类题掌握好了,再做同类型的题无非是轻车熟路。
03、青春期,不缺场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课外培训机构的老师,会认为学生学得好坏与否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而在学校中教龄较久的老师,往往会和你说孩子的成长如何,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我们说习惯也好,态度也罢,很多都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很多孩子到了中学往往正值青春期,这一类型的孩子在外会多倾向于将心事分享给同学、朋友;在内则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而很多父母还是和小学一样“高高在上、唯命是从”地包办式安排孩子一切,殊不知这样会导致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一般来说,强势的家长,娃大都弱势;弱势的家长,娃大都强势。因此,孩子上了中学,我更多的建议家长以同样的姿态给孩子说话,家长需要以身作则。
另外,类似“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之类的书籍不少,可我今天想提的是“孩子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当今中国家庭,父亲忙于事业,疏于对孩子的关照,孩子学习和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安排。而男孩子长期只由母亲带,一般情况孩子要么管不住,即使管住了,男孩子的性格也少了些阳刚之气。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不论对孩子性格的培养,还是对孩子处事和学习的习惯影响都大有裨益。在往常的教学中,我见过很多孩子学习兴趣不足,非常叛逆,沉迷游戏,这些孩子的成长往往有一些共同点,其中有一条就是这些孩子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最后,想说的是初中三年是一场拉锯战,不是一场闪电战。每个孩子耐力是最重要的。而作为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则是客观看待孩子,并且帮助孩子。一方面不可以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客观认知孩子的情况和水平是第一步。另外进入中学的孩子虽然是逐步成长,家长最好的方式是引导,而非放养或者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