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辅助治疗领域多年来探索不断,但进展有限。ADAURA研究成功开启了肺癌辅助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因此成功获批EGFR突变阳性NSCLC辅助治疗新适应证。
7月31日,“因为有你,早期可愈——奥希替尼肺癌辅助治疗新适应证上市会”于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同步成功举办。大会隆重邀请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赫捷院士、医院周清华医院程颖教授担任北京会场主席,医院吴一龙教授担任广州会场主席,上海医院陆舜医院毛伟敏教授担任上海会场主席。肺癌领域重量级专家汇聚一堂,共襄盛举。
全国三地嘉宾们共同见证奥希替尼肺癌新适应证上市大咖汇聚共启新篇赫捷院士
赫捷院士致辞指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近些年,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治疗提供了一大利器,然而早中期肺癌患者仍然缺乏良好药物选择。第三代TKI奥希替尼的问世以及ADAURA研究的成功,显示出奥希替尼可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显著获益,期待其新适应证上市后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吴一龙教授
吴一龙教授致辞谈到,奥希替尼在AURA3研究中取得出色数据,并因此获批用于EGFR突变阳性NSCLC的二线治疗,此后将其推进至早中期肺癌的ADAURA研究随即开展。此次奥希替尼辅助治疗适应证在中国成功获批上市,获批时间几乎与美国同步,充分显示出我国药品审批改革的进步,相信新适应证的获批必将令更多患者真正获益。
周清华教授
周清华教授表示,ADAURA研究结果显示,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可使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死亡风险降低83%,这一令人欣喜的数据将改变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现有模式。希望广大医生能够在临床中更好地应用该药,也希望未来医生、企业携手同行,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为提升患者获益而努力。
程颖教授
程颖教授谈到,从晚期二线到晚期一线,再到早中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奥希替尼在肺癌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如今已经获批三大适应证,相关临床研究已有多篇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智慧。奥希替尼辅助治疗适应证的获批是中国肿瘤领域值得纪念的时刻,希望该药能够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陆舜教授
陆舜教授指出,ADAURA研究再一次刊登于NEJM杂志,充分显示了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对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治疗获益,此次新适应证的获批,必将显著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也将有力推动我国癌症整体五年生存率的提升,助力国家战略的实现。期待奥希替尼新适应证能够早日进入医保,令更多患者获益。
毛伟敏教授
毛伟敏教授表示,ADAURA研究显示,无论是IB期还是Ⅱ-ⅢA期患者,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奥希替尼均能够带来DFS获益。这一出色结果给广大外科医生带来了很多启发,对于临床实践中比较棘手的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殷敏女士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总经理殷敏女士表示,阿斯利康在肿瘤领域深耕多年,自吉非替尼开启中国肺癌靶向治疗新时代,到如今第三代TKI奥希替尼获批多个适应证,广大肿瘤患者的生存获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奥希替尼肺癌辅助治疗适应证的获批离不开广大专家的倾心支持,未来,阿斯利康还将继续携手医疗生态圈所有合作伙伴,为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辅”瞰天下“奥”视群雄程颖教授(左)、陆舜教授(右)
大会上半场,在程颖教授和陆舜教授主持下,医院李单青教授和浙江大医院胡坚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早期NSCLC辅助治疗的多年探索历程,突显奥希替尼在肺癌辅助靶向治疗领域的突破性成绩。
突围冲锋会师早期NSCLC辅助治疗的长征之路讲者:李单青教授
李单青教授谈到,虽然高达30%的NSCLC患者可以在早期诊断出并接受潜在的根治性手术,但疾病复发在早期肺癌中仍然十分常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整体预后。多年来,针对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探索方兴未艾。
年IALT研究首次证明,I-III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5年OS率。ANITA研究进一步证实,精准筛选术后辅助化疗患者,OS和DFS均显著获益。年LACE荟萃分析明确了辅助化疗对患者OS的显著获益。此后,国内外多部指南推荐高危1B期、Ⅱ-ⅢA期患者术后行辅助化疗。
后辅助化疗时代,领域内学者积极探索新型治疗手段,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LungART研究结果表明,术后适形放疗(PORT)没有显著改善IIIAN2期NSCLC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且会增加心肺毒性风险;E研究表明,辅助化疗+贝伐珠单抗只增加了毒性,而不能给IB-lIlA期患者带来OS和DFS显著获益;MAGRIT研究表明,抗肿瘤疫苗不能给IB-lIlA期患者带来OS或者是DFS的显著获益。JIPANG研究评估了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低毒辅助化疗可提高NSQ患者依从性,但并不能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总的来说,后辅助化疗时代的诸多探索屡屡战败,几近山穷水尽,基于新策略的探索迫在眉睫。
晚期NSCLC辅助治疗中,多项研究的成功促使EGFR-TKI成为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其中,FLAURA研究中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是目前唯一有OS获益的方案,且在脑转移患者中也观察到显著疗效。奥希替尼也因此成为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首选方案。在此背景下,奥希替尼进军早期NSCLC辅助治疗令人期待。
ADAURA研究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IB-lIlA期NSCLC患者取得了压倒性的疗效优势,其出色的结果促使研究提前2年揭盲。研究结果提示,术后患者应该尽早明确EGFR突变状态,这改变了辅助治疗的临床路径。多部国际指南也都推荐EGFR敏感突变阳性的IB-lIlB期NSCLC患者术后使用奥希替尼辅助治疗。ADAURA研究为辅助治疗长征之路的胜利画上圆满句号。
发展壮大引领奥希替尼开启辅助靶向治疗新时代讲者:胡坚教授
近些年,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对于手术切除后的肺癌患者,靶向药是否有效或者必要一直颇具争议。辅助靶向治疗在其他瘤种中的出色表现,预示着靶向治疗或可重新定义NSCLC的辅助治疗模式。
胡坚教授介绍,BR.19研究开启了辅助靶向EGFR-TKI的探索之路,然而该研究未筛选EGFR突变状态,没有观察到DFS的显著获益。此后开展的RADIANT研究同样没有筛选EGFR突变状态,DFS无显著获益,但在亚组分析中观察到EGFR阳性患者有获益趋势。SELECT研究首次精准选择EGFR突变阳性患者,研究显示既往辅助化疗±RT后使用厄洛替尼辅助治疗,可让患者2年DFS率有所提高。一代EGFR-TKI辅助治疗的早期探索让临床认识到,精准筛选辅助治疗潜在获益人群的重要性。
年后,多个一代EGFR-TKI掀起了辅助治疗的探索热潮。针对不同一代EGFR-TKI辅助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一代EGFR-TKI辅助治疗对早期NSCLC患者的疗效相当。整体上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治疗疗效上能否以三代TKI取得更强的疗效?脑转移控制能否实现新的提升?辅助TKI±化疗是否优于辅助TKI单药?这些问题都有待新的探索。
ADAURA研究是全球首个EGFR-TKI辅助治疗的Ⅲ期注册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IB期、Ⅱ期、ⅢA期的EGFR敏感突变阳性患者例,不同分期患者各占约1/3。在术后接受或者不接受辅助化疗后,随机分配至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患者分期(即使是ⅠB期患者)、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辅助化疗,总人群中所有亚组患者均有DFS获益。奥希替尼显著降低Ⅱ期-ⅢA期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达83%(HR0.17),或可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治愈希望。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2年OS率可达%。安全性方面,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相似,大部分为轻度至中度AE,患者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基于ADAURA研究结果,国内外多部指南推荐奥希替尼用于EGFR敏感突变阳性的IB-IIlA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ADAURA研究结果全文刊登于NEJM杂志,奥希替尼成为国内首个获批辅助治疗适应证的EGFR-TKI,亦是国内目前唯一覆盖IB-IIlA期的EGFR-TKI药物,开启了辅助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群英汇聚百家争鸣大咖讨论专家讨论
讨论环节,针对“ADAURA研究结果如何改变临床实践?”这一话题,医院蔡开灿教授、医院钟文昭教授、医院马海涛教授、医院邬麟教授、哈尔滨医院徐世东教授、医院樊旼教授、医院谭黎杰教授发表了精彩观点。专家们认为,ADAURA研究开启了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新时代,为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良好选择。基于ADAURA研究结果,目前临床上对于术后患者是否必需要行辅助化疗尚无定论,这不仅需要基于循证学证据,还需要综合患者意愿、经济问题等多因素进行决策。对于ADAURA研究的最终OS数据,专家们一致抱有最大的信心和期待。
吴一龙教授
吴一龙教授总结表示,奥希替尼肺癌辅助治疗适应证的上市,彻底改变了二十余年来辅助化疗“一家独秀”的现状。基于ADAURA研究结果,目前临床上对于NSCLC患者应尽早检测,对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无论其属于IB期或者是III期,均应接受辅助靶向治疗。未来,还需要开展更为精准化的研究以确定辅助化疗的必要性,对于新辅助靶向治疗的效果,也有待更多探索。
胸怀伟业术造未来刘德若教授
经历了主会场对肺癌辅助治疗艰辛探索之路的回顾之后,大会北京医院刘德若教授的精彩致辞中拉开序幕。刘德若教授充分肯定了ADAURA研究开启肺癌辅助靶向治疗新时代的重要意义,EGFR阳性NSCLC患者的生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黄云超教授(左)、刘永煜教授(右)
学术演讲环节,医院黄云超医院刘永煜教授的主持下,医院刘宏旭教授介绍了我国肺癌外科近年来的建设与成就,医院田辉教授分享了当今人工智能时代下肺癌外科诊疗模式的升级迭代,展现了新时代下我国肺癌外科治疗的进展。
崛起开拓逐梦肺癌外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刘宏旭教授
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法,约30%的NSCLC患者初诊时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50%以上。
肺癌外科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微创外科和精准外科两方面。在微创外科方面,我国微创胸外科技术已达到领先国际的水平。在精准外科方面,肺癌精准切除技术进步的同时,二代测序和ctDNA的应用可精准指导肺癌切除。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肺癌根治手术也在我国广泛开展。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助力肺癌外科进入精准治疗时代。
近些年,MDT诊疗模式在肺癌领域日渐成熟。MDT协作进行肺结节筛查及诊断更准确,护理团队等加入MDT,进一步推动肺癌日间手术实施,帮助肺癌术后快速康复。此外,MDT还推动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的建设。
展望未来,肺癌围手术期需要加强内外科的诊疗协助,借助影像和病理等科室的力量提高肺癌手术效益。鉴于肺癌诊疗已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未来对搭建和运用生物信息库等大数据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胸外科的学科发展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