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初期肺癌 > 鉴别诊断 > 深度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这种细菌感染是祸

深度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这种细菌感染是祸

发布时间:2022-7-30 23:59:36   点击数: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内科医生。说到胃癌,我想很多人并不陌生。胃癌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见的人类恶性疾病肿瘤,也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增病例可占到全世界的40%。尽管说现在胃癌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早期胃癌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整体有下降趋势,但在我国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胃癌的预后普遍较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40%,因此积极防治胃癌工作也是任重道远,今天我就以胃癌为主题来为大家做一篇科普讲解,请大家继续跟着我往下看!

胃癌,你知多少

●胃癌胃癌,顾名思义就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尤其好发于我们的“胃窦”这个位置。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年发布的关于中国癌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胃癌发病例数约为67.9万,仅次于肺癌(73.3万)。注意,胃癌引起的死亡率位居肿瘤死亡率排行第2位,总例数约为49.8万,同样仅次于肺癌。我国胃癌发病地理分布广泛,地区差异明显,尤以甘肃、宁夏、山东、福建为胃癌高发地区。和其它肿瘤一样,胃癌它在早期也无显著的临床症状,老百姓又不懂医,又恐惧于胃镜检查。所以不少人即使是有胃部的不适也可能是自己奥美拉唑买点吃吃就了事了。

●所以在这里我需要重点提醒,进展期的胃癌出现上腹部的不适感要当心,像腹痛在最初较为轻微,疼痛不具有规律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患者进食后疼痛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同时逐渐加重。一般情况下服药后方可得到有效缓解。所以在临床表现上我给出的建议就是如你出现有上腹部不适且餐后加重,食欲减退,消瘦等身体异常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去消化内科进行诊治。尤其是年龄大于50岁以上的人群,这非常容易亮起“胃癌”的红灯。

胃癌发病率高,怎么还和细菌感染有关,如何应对?

●先说答案,这种细菌就是“幽门螺杆菌”。而且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I类(即肯定的)的“致癌原”。所以我说它是引发胃癌的祸根也并不为过。这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呢?原来幽门螺杆菌它是生存于我们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的一种具有螺旋结构及鞭毛的细菌。大家看过动物世界应该有所耳闻,有些巨蟒可以吞下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动物,就是得益于其强大的消化功能,这其中胃酸功不可没。我们人类也是一样,胃部是酸性环境,一般细菌都难以生存,但由于幽门螺杆菌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就大摇大摆的在胃里面安家落户了。

●谈到幽门螺杆菌的问世,我不得不佩服外国人的献身精神。时间推移到年4月,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Marshall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他为了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的猜测,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如愿以偿”地得了胃病,幽门螺杆菌和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正式被揭示出来!Marshall也因此在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流行病学显示,幽门螺杆菌能诱发胃癌的启动因子,在幽门螺杆菌初期感染后,患者会发生慢性胃炎,严重者并发萎缩性胃炎。那么在幽门螺杆菌作用下胃黏膜上皮细胞被破坏,其DNA损伤严重,这也符合细胞癌的变先决条件。

●相关研究显示,黏膜上皮细胞在受到破坏后,其ARIDIA基因有突变风险,进而诱发癌前病变,导致胃癌。也有学者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整个癌变过程,由此推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推进癌症发生的作用。而且也有权威资料显示,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速度加快,与Hp含量上升有密切关系,随着细胞繁殖加快,癌细胞数量增多,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加深,胃癌发生风险明显提升。而细胞空泡毒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所产生,破坏上皮细胞正常功能导致其发炎,促进胃癌持续发展。综合起来讲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炎症,能损伤胃黏膜细胞,引发多阶段的癌变过程,即慢性胃炎可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发育不良和胃腺癌。在这一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发挥重要作用,可针对不同的细胞蛋白调节不同的炎症反应并作用于胃黏膜,进而导致胃的一系列病变。

●那么为防范胃癌,针对幽门螺杆菌这一诱因该如何正确应对呢?由于其可通过粪口途径,口口等途径传播,我国很多地方都不是使用公筷,有的长辈带小孩还喜欢把食物放在嘴里嚼碎了再喂给孩子,所以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是非常高的,这一占比可达到50%以上。所以怀疑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上有14C、13C呼气试验,也可以在胃镜下行尿素酶试验,但最准的还是做胃镜,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再通过14C或13C呼气试验复查我觉得是更为妥当靠谱。当然了,具体怎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这得在消化内科医师指导下服用,也涉及到个体疾病的诊疗,故在这我就不再具体讲解。

综合总结

胃癌的发生不仅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也受到了环境和饮食的影响。具体如食用霉变、烟熏、含亚硝酸盐食物都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其它如家族遗传、基因因素;一些胃部的癌前状态如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都是要引起我们重视的。胃癌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我们改变不了遗传、基因等因素,但是一些可变可控因素如积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减少霉变、烟熏、含亚硝酸盐食物的摄入、积极戒烟限酒我们其实都是可以做到的。在此基础上,一旦步入胃癌的高发年龄,如中老年阶段积极进行胃镜的筛查才是正解。

作者寄语:本文是笔者综合数小时时间综合总结而成,不加入专栏收费,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

张垒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ozoouihak.com/jbzd/742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