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的王先生被诊断为肠癌晚期。让他想不通的是,他才42岁,为什么会得这种要命的病,更让他想不通的是,半年前的体检,指标明明一切正常,特别是几个肿瘤标志物没有一项异常,怎么只过了半年,就成了癌症晚期?
王先生表示,在半年前的体检中,除了肺部有些结节需要进一步检查外,同龄人开始出现的毛病在他身上一点都没有,包括5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内,都处于正常范围。然而,1个月前,王先生突然出现频繁腹痛,频频吃药而不见好后,医院检查,没想到听到了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的诊断结果:活检显示,王先生的肠子里出现了恶性肿瘤。
医院健康促进中心主任胡培英表示,王先生属于肿瘤标志物不敏感的人群,因此,这些检测没法反映出体内的肿瘤情况。
体检查不出肿瘤,王先生并非孤例。医院接受化疗的71岁毛奶奶,体内的肿瘤已经多处转移,可肿瘤标志物仍然在正常范围内。该院中医肿瘤综合科主任丁纪元透露,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他碰到的肿瘤患者中,10个中差不多有3个肿瘤指标是正常的。
而根据医院的统计,今年1到10月体检人数人,每一个人的体检套餐中都有至少4项的肿瘤标志物检查,近7万人的体检中,有99人确诊出肿瘤,而其中只有10人的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换句话说,另外的89人的肿瘤标志物没有出现重大异常,而他们分别是通过CT、B超、胃肠镜等影像学检测发现问题的。
浙江大医院肿瘤内科陈佳琦博士表示:“肿瘤标志物异常不意味着得了癌症,得了癌症肿瘤标志物也不一定异常。”
固然,许多肿瘤指标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比如CEA(癌胚抗原)升高和约70%的直肠癌、55%的胰腺癌、50%的胃癌、45%的肺癌有关;CA\NSE\SCC等肺癌指标有一定的准确度;CA升高,上皮性卵巢癌阳性率约为70%等,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肿瘤指标只在结合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的情况下,才有一定的准确度。
医院员工自己介绍,他们在例行体检以外,都会增加一些防癌检查项目,价格在两三千上下,包括甲状腺B超、乳腺B超或钼靶、胸部低剂量螺旋CT、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抽血检测,以及今年新增加的HPV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TCT(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项目。还有人会做胃镜、肠镜检查。
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行如此繁琐的检查,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说,都比较困难。可惜的是,依现在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做到在简单检测中精准诊断癌症。不过,这一天离我们也许并不遥远。至少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非侵入式精确检测膀胱癌的技术。
以一群塔夫斯大学工程师为首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的膀胱癌检测方法。从理论上说,它应该比现行的侵入性目视检测,也就是膀胱镜更加方便、准确,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不会像膀胱镜那么痛苦。
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应用,借助该设备,研究人员成功通过细胞表面的纳米级分辨率图,来识别患者尿液中发现的癌细胞特征,这也是AFM首次应用在临床试验上。目前,试验结果已经在美国《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期刊中刊载。
虽然这项技术暂时只能用于膀胱癌诊断,但也已经称得上功德无量。膀胱癌是目前美国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据美国临床肿瘤学家协会估计,今年约有人死于这种肿瘤。从统计上看,虽然早期发现的5年生存率达到95%,但一旦发现转移,患者在5年后仅有10%的生还几率。
如前文所说,目前检测膀胱癌的主要方法就是膀胱镜,也就是将带有摄像机的管子捅进尿道,插入膀胱,从内部观测膀胱情况。此外,检查项目还包括活检和组织样本的病理检查。对于已经治疗并处于缓解期的膀胱癌患者,复发率较高,在50-80%之间,因此必须每3-6月进行膀胱镜复检,费用又高,患者又不舒服,很麻烦。
新技术完全不同,研究团队成员、塔夫茨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索科洛夫(IgorSokolov)说:“通过引进这种比侵入性视觉检查更准确的非侵入性方法,我们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花费和不适。只需患者的尿样,我们既可以有效地监测患者预后,还能较容易从健康个人中筛出有家族病史的人,以及可能检测癌症的发展程度。此外,确定早期筛选和分级检测的效率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一项单独、重要的任务。”
AFM上有一个用来扫描细胞表面的微型悬臂设备,当它扫过细胞表面的凸起和凹陷时,悬臂会产生一定的偏离。科学家们记录下这些偏转,就可以绘出具有纳米级分辨率的图样。此外,AFM悬臂梁的偏转也可以从来测度样品的一些物理性质,例如AFM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粘附力。研究人员发现,癌症患者尿液中提取的膀胱细胞具有独特的表面特征,可以将其与健康细胞区分开来。
在如此精细的图表和其中蕴含的海量数据下,单凭医务人员的人力已经很难做出判断。因此,在实验中,研究团队还采用了机器学习技术,靠计算机精确识别物质的表面特征,例如附着力、粗糙度、方向性和分形特性等。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FM的检测在诊断膀胱癌方面有超过90%的敏感性(即,如果一个人已知患有该病,该检测将有90%的几率检测到它),相比之下,目前采用的尿检灵敏度从20%至80%都有,灵敏度越高的检测要求越复杂,比如对生物标记物NMP22进行微观检查或免疫细胞化学等。
索科洛夫谈到试验意义称:“AFM已经面世在30多年了,但这是第一次展示出在临床应用上的前景,其准确性似乎比目前膀胱癌诊断的临床标准要好。但在将其引入临床实践之前,我们仍需要在更多患者身上测试。希望AFM能够最终应用于其他肿瘤类型的检测,如胃肠道癌、结肠直肠癌和宫颈癌。”
如他所说,既然可以通过尿液诊断膀胱癌,那么通过分别诊断胃肠道癌,或许在未来不无可能。不可既然谈到未来,科学家或许会研究出更简单的方法。目前,已经有科学团队设想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一滴血,检测出所有癌症,从而省去其他花样繁多的检查项目。
这种所谓“液体活组织检查”的血液测试,其实一直是癌症诊断研究的热门领域。虽然历经数年甚至十数年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不少专家仍坚持,这项技术前途无量。艾伯塔大学肿瘤学系刘易斯博士说:“我认为,对于那些致命但早期阶段可以治愈的癌症,想要早期检测出来的话,这项技术是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
说起来,这项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想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变化,如突变的DNA片段或表明癌症存在的特定分子变化来诊断癌症的状况。其用处包括监测癌症治疗的预后状况,或者基于患者的特定基因提供个性化治疗等。但是,这些尚只存在研究人员的想象当中。
目前,该领域最大的成就是不久前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多伦多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训练计算机程序,识别了早期癌症患者血液中的一些化学变化,甚至从一些不同变化中识别出患者患的是哪种癌症。
项目研究员、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科学家卡瓦略说:“这相当于打开了一扇门。虽然它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它为早期癌症检测打开了液体活检的大门。”
另一项年初的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也展示了癌症血液测试的潜力。该研究成功识别了8种不同的癌症,在多名患者中,中值成功率为70%。卡瓦略认为,这些技术在面向大众前仍然需要改进和测试,可能需耗时数年。但他认为,这些耗费是值得的。
《自然》杂志论文合著者、流行病学家洪(RayjeanHung)表示,液体活检的主要目标是在肿瘤很小的时候就找出来,因此,该技术对肺癌、胰腺癌或其他进展迅速的癌症患者尤其有帮助,因为这些癌症的早期发现对最终治疗结果有很大影响。
此外,这项技术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凭借更加精确的诊断,医院普遍存在的过度治疗情况。卡瓦略希望,随着他的计算机程序训练自己更好地识别不同的癌症,它将能够知道哪些不会导致严重的医疗问题,哪些将会,并相应地识别它们。对于侵袭性较小的癌症,如前列腺癌,重要的是确定哪些癌症会杀死病人,而不是病人是否患有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