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其他类型肺癌的5年生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小细胞肺癌的改善却微乎其微,仅为2.8%~7.2%。为何小细胞肺癌如此致命?若确诊了小细胞肺癌,怎样治疗才能获得最长生存期呢?
一、为何小细胞肺癌如此致命?
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高,癌细胞增殖速度快,具有很高的侵袭性,在早期就容易出现远处转移。据统计,临床上三分之二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发生脑、肝脏、骨、肾上腺等多处癌细胞转移。一旦发生远处转移,治愈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此外,与其他类型的肺癌相比,小细胞肺癌又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和更高的复发率,因此其治疗的难度大,预后差。
二、小细胞肺癌该如何治疗?
小细胞肺癌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应用,改变了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固有面貌。
1、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化疗是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依托泊苷联合铂类的组合形式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有研究数据显示,手术治疗能将Ⅰ~ⅡA期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29.8%提升至47.6%。所以这类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手术治疗。而在手术方式的选取上,肺叶切除优于楔形切除。
手术后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也需要接受辅助化疗,一般给予4周期EP(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或EC(依托泊苷联合卡铂)的方案治疗。
对于术后N1和N2的患者,推荐辅助放疗,可与化疗同步进行、或先化疗再放疗。研究发现:N1患者辅助胸部放疗,5年生存率能提高5.6%;术后N2患者辅助放疗,其总生存期可由16个月延长至22个月。
不手术的Ⅰ~ⅡA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除进行同步放化疗外,还可选进行全身化疗的同时结合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
对于超过T1-2N0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同步放化疗,如果患者身体无法耐受,可选择先化疗、再放疗。
经过根治性化疗和胸部放疗、获得完全缓解或局部缓解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进行脑预防放疗,因为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颅内转移的概率,还能提高整体生存率。
2、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靶向PD-1和PD-L1的免疫抑制剂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巨大进展。研究发现,与标准化疗相比,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可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由4.3个月延长至5.2个月,降低高达23%的疾病进展风险概率。
因此,目前对于无局部症状、且不存在脑部转移的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方案由传统的化疗转变成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化疗通常选择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卡铂或洛铂的化疗方案,免疫治疗药物可以选择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阿得贝利单抗和斯鲁利单抗。
经过一线化疗后取得良好疗效,判定为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加用胸部放疗。低剂量胸部放疗能降低这类患者症状性胸部复发的风险,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存在局部症状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如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脊髓压迫症、骨转移等并发症,开展局部放疗可帮助缓解患者症状。
已发生脑转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没有症状,可以在系统化疗3-4个周期后,进行头部放疗;如果有明显的脑转移症状,则需尽快进行头部放疗,症状稳定后再进行全身治疗。
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由于小细胞肺癌缺乏驱动靶点,因此目前可选择的靶向药物较少。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酶抑制剂,已获批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三线治疗,填补了国内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的空白。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型PD-L1抑制剂-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19.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9个月,刷新了目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历史纪录。
针对DLL-3、CD3、BCL-2等靶点的药物,如BI、Tarlatamab/AMG、BCL-2选择性抑制剂等,正在进行临床研究,我们期待这些药物能够在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结果,为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临床医生需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