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社区肺癌高危人群的入组及初步筛查流程
图2孤立性肺部小结节临床
全国首个“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究竟实现哪些重要目标,听项目牵头人韩宝惠教授给你一一道来。①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筛查“高危参数”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肺癌筛查“高危人群”,提出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肺癌筛查“高危参数”。在设定肺癌早期筛查高危参数时,项目组参考美国国家肺筛查试验(NLST)等的权威研究结果,除了吸烟指数、肺部疾病史、肺癌家族史、职业暴露史等参数外,还结合我国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特征,将入选年龄设定在40岁以上,并增加女性和不吸烟人群的筛查参数。②完善筛查流程与诊疗路径项目组希望总结出一套复合中国人群甚至亚洲人群特点、规范的社区肺癌高危人群入组及初步筛查流程和孤立性肺部小结节临床诊疗路径,大大提升我国肺癌早诊早治的整体水平,将Ⅰ~Ⅱ期肺癌的诊断率提高约30%,相对死亡数下降约20%。③建立数据库建立效价比最佳的适合于百姓筛查的影像学方案,建立早期肺癌患者数据库。④完善医院医院之间的垂直衔接,既保证肺癌高危人群初选的实施,肺癌早诊早治理念的普及;也确保了LDCT检查的准确性、患者后续获得高水准鉴别诊断及治疗的可行性。韩宝惠教授
截至年6月,“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已完成首轮筛查,共调研徐汇区市民人,分批次完成名高危人群的LDCT筛查,总人群的26.7%筛查出肺部小结节,其中61名疑似早期肺癌。上海医院已为其中18名疑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患者术中确诊为早期肺癌,早期诊断率达%,其余患者也均纳入筛查路径密切随访中。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医疗临床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准确规范的操作准则,为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起到切实积极的作用,良好地实现了本次“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的初衷。(本报记者姜旭晖整理)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