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治疗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即免疫药物的广泛开发,肿瘤治疗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免疫时代"。除了国际上知名的免疫治疗药物"K药"、"O药"外,国内研发的免疫药物,例如信迪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也开始在国际医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国产药物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经济性和可获得性,而且在中国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尽管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它并非万能,同样面临着耐药性的挑战。耐药性在免疫治疗中表现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形式。原发性耐药意味着肿瘤对免疫治疗自始至终都没有反应,这是导致免疫单药有效率大约只有20%的原因之一。继发性耐药则是指肿瘤在初始治疗有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出现复发或疾病进展的情况。研究显示,在PD-1抑制剂治疗起效的患者中,大约有15%-35%会出现继发性耐药。
耐药性的出现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肿瘤细胞内部因素如抗原表达缺失、新抗原数量少、肿瘤突变负荷(TMB)低、抗原呈递缺陷等,以及肿瘤细胞外部因素,如T细胞缺乏、免疫抑制微环境、特定驱动基因表达等。此外,还需要排除"假性进展",这是一种在免疫治疗过程中肿瘤看似增大,但随后又缩小的现象,并非真正的耐药。
面对免疫治疗耐药的问题,已有多种应对策略正在探索和应用中。这些策略包括将免疫药物与化疗、放疗、CTLA-4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及尝试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肠道微生物移植、HER2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这些方案在一些情况下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为免疫治疗耐药后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免疫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将有更多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耐药性问题。
2.什么是免疫耐药?
癌症免疫治疗协会(SITC)在年对晚期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进行了定义(图1)。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也在年更新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的临床定义(图2)
图1SITC对晚期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定义
图2ESMO对免疫治疗NSCLC获得性耐药的定义
原发性耐药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和迹象的,可以通过检测一些与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例如PD-L1的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以及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状态(MMR)。这些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免疫治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原发性耐药的发生。因此,在开始免疫治疗前,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进行这些检查,以便更好地评估治疗方案并尽量避免原发性耐药的出现。
继发性耐药是更为常见的耐药形式,大约有15%-35%的患者在接受了PD-1抑制剂治疗并初步见效后,最终会出现耐药现象。这要求医生和患者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