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BRT发展简介
二、SBRT的物理技术要求
本共识将针对NSCLC在实施SBRT过程中所需要的物理技术条件提出参考性
建议。
(一)设备的配置要求
1.定位设备:
2.治疗计划系统:
3.治疗设备:
(二)流程管理与质控要求
1.固定:
2.模拟定位:
3.图像重建及运动评估:
4.治疗计划:
5.治疗实施:
6.全流程端到端(E2E)测试:
三、SBRT的临床实施规范
SBRT治疗前建议经过肺癌多学科团队(MDT)讨论,治疗前需经过标准的评估流程,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特别是PET-CT分期、心肺功能检查(评估治疗耐受性)和细胞病理学检查要求等,以达到准确诊断分期的目的。
(一)SBRT的适应证
1.不可手术的早期NSCLC:高龄、严重内科疾病、T1~2N0M0期。
2.可手术但拒绝手术的早期NSCLC。
3.不能行或拒绝接受病理诊断的临床早期肺癌,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SBRT治疗:(1)明确的影像学诊断病灶在长期随访(>2年)过程中进行性增大,或磨玻璃影的密度增高、比例增大,或伴有血管穿行及边缘毛刺样改变等恶性特征;至少两种影像检查(如胸部增强+1~3mm薄层CT和全身PET或CT)提示恶性;(2)经肺癌MDT讨论确定;(3)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
4.相对适应证:(1)T3N0M0;(2)同时性多原发NSCLC。
(一)靶区勾画
完全位于肺内的病灶,肿瘤靶区或肉眼靶区(GTV)勾画应在CT肺窗图像上(窗宽或窗位为~HU或-~-HU)进行;邻近纵隔的病变需要在CT纵隔窗图像(窗宽或窗位为~或20~40)仔细观察对纵隔及周围器官的侵犯情况并修改靶区。GTV应包括原发灶周围短毛刺根部和胸膜侵犯区域。建议选择4D-CT扫描确定ITV,推荐在4D-CT各时相上分别勾画GTV然后叠加生成ITV;也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进行靶区勾画,但须参考各时相横断面图像靶区位置进行确认和修改;也可采用最大吸气相、最大呼气相图像勾画GTV叠加生成ITV并在各时相上进行确定和修改。ITV外放5mm生成PTV,ITV~PTV外放边界需要根据各单位确定系统误差进行调整。
(二)剂量分割
早期NSCLC的剂量分割是关系到肿瘤局部控制与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关键问题。单次分割剂量和总剂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尽量提高肿瘤控制、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使治疗比最大化。确定剂量时需要利用LQ模型将物理剂量转换为2Gy等效剂量或生物等效剂量(BED)。
(三)正常器官勾画与剂量限定
早期NSCLCSBRT根据肿块位置需考虑勾画的危及器官:双侧肺、左或右侧肺、食管、心脏或心包、大血管、脊髓、气管或近端支气管树(PBT)、臂丛、胸壁、肋骨、胃、肝脏和皮肤。
四、SBRT的特殊临床问题
(一)SBRT后随访与疗效评估
SBRT治疗后需进行认真随访,包括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随访频率在治疗后第1年每2~3个月进行1次,治疗后第2年每3~6个月进行1次,治疗后第3年及以后每6个月进行1次。建议以CT作为评价的基本影像学手段,邻近肺门的病灶建议行强化CT扫描。CT复查发现治疗后病灶呈实性结节且持续性增大、肺门病灶明显增强,需注意复发可能,建议增加CT复查频率或行氟脱氧葡萄糖(FDG)PET检查。对于影像学怀疑复发或残留者,建议行病理活检证实。FDG-PET一般建议在治疗6个月以后再复查,因为治疗后的局部肺组织通常在3~4个月仍然表现为局部高代谢特征。对于治疗后病灶未完全消失的病例,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动态观察,谨慎采取进一步治疗。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是当前肿瘤治疗评估的通行标准,也是立体定向放疗疗效评估的主要参考标准。
其次,在采用多种影像手段评估肿瘤局部疗效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估的时间。
(二)中央型NSCLC的SBRT
中央型早期NSCLC的定义范围在不同研究略有差异,建议根据风险等级不同进行分型。
中央型肺癌接受SBRT治疗的适应证分期为T1~3N0M0。
中央型肺癌的处方剂量设定根据肿瘤的部位、体积、一般状况、心肺功能和风险程度不同建议有所区别,一般风险较低的中央型肺癌患者建议单次剂量为7~12Gy,总剂量为50~70Gy,BED为~Gy,超中央型肺癌建议单次剂量为5~9Gy,总剂量为50~60Gy,BED为90~Gy。
中央型肺癌接受SBRT治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周围型肺癌明显增加,在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治疗风险。
(三)可手术早期NSCLC的SBRT
可手术的早期NSCLC通常是指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T1~2N0M0,肿瘤本身根治性完整切除(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无困难,而且患者的心、肺、脑等主要脏器功能和身体整体素质经过胸(肺)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和呼吸内科医师等评估可以耐受手术,无较高的相关并发症风险。目前,对于该部分患者的标准推荐治疗仍然是根治性手术切除,即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四)SBRT后辅助治疗
对于病灶直径>4cm的T2患者或T3患者,在SBRT治疗后,经肿瘤内科医师综合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病变部位和对化疗的耐受性等,在能够耐受化疗的前提下,可行2~4个周期化疗。
(五)SBRT失败后的挽救治疗
挽救性治疗方案必须经过MDT会诊,明确病理诊断、复发病灶的性质、手术可行性和危及器官耐受性等,依据复发的部位分为孤立性复发和区域性复发,挽救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依据复发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六)SBRT的不良反应管理
总体来说,在安全的剂量范围内,早期NSCLC患者行SBRT治疗的不良反应可控,且大部分不良反应均无需处理。肿瘤的部位和大小是SBRT治疗
不良反应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1.放射性肺损伤:
2.放射性食管炎:
3.放射性心脏损伤:
4.臂丛神经损伤:
5.气管支气管损伤:
6.胸壁疼痛和肋骨骨折: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国专家共识(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肿瘤杂志》年第7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8.1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