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由上海市医改办、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指导,《解放日报》社联合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市健康促进中心协办的第三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结果正式发布。我院“社区肺癌早期筛查及防治一体化”项目荣获“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提名奖。党委副书记李超红,项目组成员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慧敏等出席发布交流会并上台领奖。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慧敏(右4)代表项目组领奖
防治一体+智慧医疗
打造肺癌诊治全程健康服务链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排位第一的恶性肿瘤,中国近三十年发病率上升超过%,肺癌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医院积极贯彻医改要求,投身健康上海行动,将重点慢性病防治、医联体建设和肺癌早诊早治相结合,率先在国内开展规范化“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医院自年起与徐汇区卫健委联合,积极推广“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目前已覆盖徐汇区13个社区居民3万余人,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高达94.1%。医院医院间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分级诊疗新格局,打造出肺癌防治的全程医疗服务链,实现肺癌“慢病化防治有效管理模式”。此外,项目组还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肺癌筛查“高危指数”,为我国肺癌诊治整体发展贡献积极力量。目前,该项目正在逐步与徐汇区外的多个区卫健委洽谈合作推广。
“胸科-徐汇社区肺癌早筛及防治一体化项目”已持续开展7年,在今年9月进行了科普宣传片的首发仪式
国内率先,使肺癌慢病化成为可能
我院呼吸内科主任韩宝惠教授(中)带领团队为早筛的患者进行诊断
临床数据显示,早期肺癌(I期)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而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却只有15%左右。年,当大部分老百姓体检还在做X拍片时,医院开始大力倡导“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该项目联合徐汇区卫健委,在田林、枫林、斜土、康健、漕河泾、徐家汇六个社区同时开展。如此大规模地运用低剂量螺旋CT开展肺癌规范化早期筛查,当时在国内实属首次。截止到今年8月底,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筛查推送的初筛人群达到16万,完成初筛近3万,高危人群完成CT筛查余人。
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于早期肺癌的检出率高达94.1%,比传统方式高出70%以上,能有效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通过早筛项目共发现肺部结节的人群约占筛查总数的23%,其中高度疑似肺癌早期患者占1.83%,与国际权威同类筛查项目结果基本一致。目前,这些高度疑似患者中已累计有62人接受了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达%。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组倡导的肺癌早筛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接受,诸多单位也将“低剂量螺旋CT”检查纳入常规体检。
分级诊疗,打造慢病防治全程服务链
我院于年开始大力倡导“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
在前期六年的工作基础上,医院进一步深化肺癌早筛工作,推进重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分级与协同管理。医院以项目型医联体为依托,联合徐汇区疾控中心和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区域医疗联合体,在全市率先开展“肺癌早期筛查及防治一体化项目”,为患者提供“筛查—转诊—治疗—康复”的闭环式全程医疗服务链。
医院医院之间做好重点慢病防治的有效管理模式,医院医生-社区家庭医生间的双向协作方式,形成“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分级诊疗新格局。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日趋完善。社区与胸科之间实现了影像检查、诊疗、健康管理信息等服务数据共享,让肺癌筛查“只跑一次”目标成为现实。管理制度和机制更加健全。医院建立起肺癌早筛患者就诊绿色通道,设置社区-胸科的CT筛查预约的专用号源池,开设肺癌早筛诊疗专题门诊。区卫健委将肺癌筛查及防治工作纳入对家庭医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考核和绩效考核,与家庭医生专项考核激励挂钩。项目组还展开了面向13个社区的家庭医生的系列培训,包括肺癌专业知识、科普传播能力及肺癌防治科普教育等技能,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健康“守门人”。
新兴技术,助力肺癌早筛科学精准
右侧显示屏为人工智能读片系统
项目组提出了一套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肺癌筛查“高危标准”。筛查中,项目组不仅纳入国际权威同类筛查项目指标,并且根据我国肺癌发病谱的特征,增加了“45岁—50岁”人群组,主要以女性为对象的“被动吸烟”、“厨房油烟接触”等筛查指标。实践表明,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筛查指标的纳入,使得早筛的覆盖面更加完整,减少了大量的漏诊可能。此外,还适时地将液体活检、荧光气管镜等新兴技术应用到筛查当中,不断提升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为使肺癌早筛与防治一体能造福更多百姓,项目组自主研发了高危人群筛选软件、人工智能软件、健康档案的共享与追踪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早筛工作的推广性和可及性。现在,社区医生只需要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