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各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从病理和治疗的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种,其中绝大多数为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
据统计,年,我国新发肺癌占比为18.6%,死亡占比为23.9%,均居首位。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晚期。我们知道癌症的生存预期与发现的早晚紧密相连,同样癌症的治疗方式也与之密切相关。
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Ⅰ、Ⅱ期NSCLC)的首选治疗方式。对于Ⅲ期可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配合化疗;Ⅲ期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则以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为主;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建议在明确病理类型(鳞或非鳞)和基因突变状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患者的全身治疗方案。
随着越来越多的肿瘤驱动基因及相关激活信号通路被发现,使得靶向药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靶向抗癌药的兴起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传统的放化疗,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分敌友,在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中,正常细胞也会受累。靶向药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癌细胞,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特定分子,从而抑制或者阻断肿瘤的进展;特异性更强,副作用更小。
靶向药可以分为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两类。例如,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贝伐珠单抗则属于单克隆抗体。
那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靶向药都有哪些?又应该怎么选呢?Ⅳ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可依据病理学类型及基因情况,归纳为以下四类:
PART1非鳞状细胞癌驱动基因阳性且不伴有耐药基因突变的患者
(1)EGFR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推荐使用EGFR?TKI,可选择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或达可替尼;也可使用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吉非替尼(PS评分为2分以下);对于GX、LQ、SI等非经典基因突变的患者,首先推荐阿法替尼。
PS评分:体力状况评分,用来评价肿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2)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可选择洛拉替尼、恩沙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布格替尼、克唑替尼。
(3)ROS1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推荐选择克唑替尼或恩曲替尼,也可接受含铂双药化疗或者含铂双药化疗+贝伐珠单抗。
(4)MET14外显子跳突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可使用谷美替尼,无法耐受化疗或含铂化疗后疾病进展可使用赛沃替尼。
(5)BRAFV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可使用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
(6)RET融合基因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可使用塞普替尼。
(7)其他少见突变者:可接受含铂双药化疗或参加临床试验。
鳞癌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治疗参照非鳞状细胞癌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治疗方法。
PART2非鳞状细胞癌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
对于PD?L1表达阳性(≥1%)的患者可单药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但PD?L1高表达(≥50%)的患者获益更明显。对于PD?L1高表达(≥50%)的患者,也可单药使用阿替利珠单抗。PS评分0~1分的患者:推荐培美曲塞+铂类+帕博利珠单抗化疗;PS评分2分的患者:推荐单药治疗;)PS评分3~4分的患者:不建议使用细胞毒类药物化疗。
PART3鳞状细胞癌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
对于PD?L1表达阳性(≥1%)的患者可单药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但PD?L1高表达(≥50%)的患者获益更明显。对于PD?L1高表达(≥50%)的患者,也可单药使用阿替利珠单抗。PS评分0~1分的患者:推荐紫杉醇+卡铂+帕博利珠单抗化疗;PS评分2分的患者:推荐单药化疗;PS评分3~4分的患者:建议采用最佳支持治疗或参加临床试验。
目前靶向药多为口服制剂,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好。偶有患者患者看到别的病友服用某种靶向药效果显著,自行购买后服用的情况。但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靶向药一定要作用于相应的靶点才能发挥药效,每个人的基因型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靶点来选择相应的靶向药。
此外,靶向药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日常应做到按时按量服用,以保证稳定的血药浓度,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擅自增减,不仅会导致血药浓度产生波动,影响药效不说,还会引起额外的副作用,甚至提早出现耐药性,最终影响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