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吴一龙广州创新英雄四五年前,他说“肺癌有可能成为慢性病”,人们将信将疑;如今,分子靶向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不少人活了两三年。基于临床应用创新不断进步,他又说“年前,可望让更多患者变成慢性病人”。他是著名肺癌专家、肿瘤学教授吴一龙,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席。从年对一种口服药物“好奇”开始,吴一龙教授带领团队做出肺癌三个分子亚型EGFR、ALK、ROS1和相应的治疗靶向药物在中国和亚洲的临床应用指南。最新的创新进展,是带领团队证实免疫肿瘤治疗让中国肺癌患者降低了30%的死亡风险,PD-1抑制剂对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着长期生存获益优势。从“好奇心”起步抓住靶向治疗的机遇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统计中均占据首位。目前我国肺癌患者年新增78.1万人,约占全球的1/3。更让肺癌研究者痛心的是,80%的中国肺癌患者,一经发现时即为晚期,失去了根治手术的机会,标准治疗方法为化疗,但他们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0个月。吴一龙带领团队收集了多例肺癌标本,发明了多基因检测技术,建立了肺癌的驱动基因谱,奠定了肺癌精准靶向治疗的基础。“二三十年前,肺癌治疗非常‘简陋’”,吴一龙教授说,治疗就靠一把刀,药物仅有数个毒性强大的,就连放疗设备都是“土东西”。年,在美国参加学术大会的吴一龙注意到了两份报告,美、日各有研究者做了同一种口服药的临床试验,“与化疗有一样的效果”。这不算什么大进展,无非就是“打针变吃药”,可吴一龙清楚地记得日本试验比美国有超过10%的效率,很奇怪,他的好奇心起来了——隐隐约约觉得,莫非是药物应用有人种差异?与此同时,吴一龙注意到,一个国际项目率先在英国开展,这种药物可让其他治疗无效者免费“同情用药”,两情形一合并,吴一龙迈开步伐。在他的牵线搭桥之下,第一名中国晚期肺癌患者成功以个人名义申请药物,这名抽烟且出现脑转移的“非优势病人”,吃药后竟然肿瘤消退非常明显。“有了首例,就有了信心!”受到鼓舞的吴一龙团队,慢慢积累了多达多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30%,比日本临床试验还要高。而这又成为年团队临床研究项目的敲门砖——年,美国有一组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基因改变与肺癌相关,虽然只有9名病人,但其针对性用药的实践成果依然登上了《科学》等发表。有着百余病例的吴一龙团队立即开展了研究,发现该药物治疗的真正有效者,确实绝大部分是带有该基因突变的。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通讯员张蓝溪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专题统筹:刘文亮、汤新颖、罗桦琳创新着眼未来首个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从最初大胆探究药物应用的人种差异,到一步步实践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近20年来,吴一龙带领团队在肺癌临床创新上收获硕果累累,目前确定的肺癌三个分子亚型EGFR、ALK、ROS1和相应的治疗靶向药物在中国和亚洲的应用,基本都是由吴一龙领导的中国和国际团队做出来的,有关EGFR突变治疗的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了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首次发现中国肺癌人群EGFR突发率高达30.1%,“个体化”靶向治疗让晚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期从10个月提高至23个月,之后再优化方案让患者生存期进一步延长至近3年,耐药机制研究与应用创新成果则进一步将患者生存期提高至39个月。最能体现吴一龙在创新上百折不挠的,还是今年4月他在美国癌症研究年会上发表的最新成果——一项以中国患者为主的关键、随机III期临床研究,首次证实PD-1抑制剂在中国人群里有长期生存获益优势。吴一龙坦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对细胞疗法“有想法”,中山大学附属肿瘤中心的第一个生物治疗室就是他建起来的,但在临床研究时发现,免疫细胞增殖的办法对肺癌无效。对此念念不忘的吴一龙,终于等来了全新的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第一时间抓住机遇,做出了全国第一个免疫治疗研究,“这已经是我
肺癌变慢病已不再遥远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3/16 11:24:33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