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
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我国的情况
我国的临床数据提示,在诱发因素上面,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多是由肝内因素引起,即乙肝病毒激活相关;而酒精性肝病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常由于肝外因素引起,如细菌感染。
慢加急肝衰竭分为三种类型。
A型:见于未发生肝硬化的肝脏疾病患者。继发于急性加重的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药物所致肝损伤或自身免疫性肝炎。
B型:见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继发于新发病毒性肝感染、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或细菌脓毒症或手术干预。
C型:见于临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发生急性细菌性败血症等事件。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有3个方面的表现
1.极度乏力,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明显消化道症状。
2.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伴总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在5倍-10倍,即85.5-μmol/L之间。
3.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在40%-50%之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
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极度乏力,伴有明显的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继续明显升高,总胆红素水平升高10倍以上(≥μmol/L)。
3.有出血倾向,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1.5-1.9之间。
4.无并发症及其他肝外器官衰竭。
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本号提供的疾病常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须来院面诊。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免费在线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