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初期肺癌 > 肺癌诊断 > 1964年焦裕禄被确诊为肝癌,领导问他有

1964年焦裕禄被确诊为肝癌,领导问他有

发布时间:2024/3/14 14:26:59   点击数:
白癜风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3488.html

年,焦裕禄被医生确诊为肝癌晚期,大大小小的肿瘤充满了整个腹腔。医院看望他,他拉住领导的手,激动地说:“领导您交给我的任务我没有完成,我对不起兰考人民。”

领导掩面说道:“不,你没有对不起兰考人民,他们都以你为荣。你还有什么没有完成的心愿没有?”

年轻时的焦裕禄

焦裕禄尽全力挺起身子,艰难地说道:“领导,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遗体运回兰考,埋在沙地里,方便我看到沙丘治好的那一天。”

年5月14日,焦裕禄终于摆脱了病痛的折磨,永远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兰考和兰考人民。

请允许我讲述一下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事迹。

一、我们走在大路上

在河南洛阳中信重工的园区里,有一条“焦裕禄大道”,这条大道的一旁耸立着一尊焦裕禄的雕像,向人讲述那段火热的岁月,以及那位人民公仆感人的故事。这里就是当年的洛矿。

年6月,31岁的焦裕禄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之中。焦裕禄一生工龄18年,其中9年献给了洛矿。

在这里,焦裕禄先后担任了工程科副科长、一金工车间主任等职务,并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半年,还主持研发了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提升机。

焦裕禄刚到洛矿上班时,这里刚刚筹建完成,一切都是崭新的。因为缺少技术人才,一年后,领导决定派出一批年轻优秀的干部,到哈工大进修。焦裕禄被幸运选中,进入哈工大预科班学习。这是他第二次“出关”来到东北(第一次被日本宪兵抓去抚顺干苦力),心情与上次天差地别。他终于不用担心生存问题,可以一心扑到学习上了。

哈工大为了照顾这些进修人员,给他们制定了特殊的学习计划。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焦裕禄来说,这份学习计划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为了赶上其他同学,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因为基础不好,他有不懂的会拿书追着同学和老师问。与焦裕禄同批派往哈工大进修的同学王明伦曾回忆,他们那批人学习都很刻苦,“大家开始学不好,后来慢慢就学通了”。

学习之余,焦裕禄还参观了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杨靖宇、李兆麟等烈士的事迹深深震撼着他。当他走到赵一曼的雕像面前时,他重重鞠了一躬,并说了一句:“赵一曼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半年时间里,焦裕禄与同学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次考试后,哈工大的老师认为,这批学员已经达到转入本科阶段学习的水平了。但就在这时,洛矿领导来信:“厂里近来对培训计划做了重大调整,决定让你们即刻中断在哈工大的学习,转入生产工艺更为先进的大连起重机厂进行岗位实习。”

许多同学表示难以接受,有人表示:“即使放弃厂里的助学金,不要工资,也要把本科上完。”

焦裕禄

焦裕禄也渴望学习新知识,他也曾犹豫过,思考了一宿。第二天,他写信回复了领导:“我毕竟是共产党员,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年,焦裕禄开始在大连起重机厂学习。在大连,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语言问题。厂里的专家是苏联人,不懂中文。他只能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在给苏联专家表演节目时,向他们学习俄语。

他娴熟的舞步让苏联专家惊讶不已:“一位看起来憨厚的年轻人,竟然会跳舞,还跳得不错,很了不起!”

焦裕禄每天紧紧跟在专家身后,学习画图、加工零件、按顺序组装机床,常常累得头昏脑涨。有好几次,他累得趴在图纸上睡着了。同事想叫醒他,又不忍心。一年多后,焦裕禄比较全面掌握了指挥工业生产所需的技术管理知识,成了一名彻彻底底的“行家”。

年,焦裕禄学成归来,成了洛矿的技术人才,受到了领导的重视。年春,矿党委要求焦裕禄等人,必须赶在五一劳动节前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提升机。

这在当时的中国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缺乏配套的工业体系,一些基本的零部件都生产不出来,更别说一个完整的机器了。

焦裕禄不信邪,他带着矿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一起琢磨,从图纸的绘制,到零部件的准备,他都一笔一划记录在本子上,在厂房连续工作了50多天,终于将材料准备就绪。

在这50多天里,焦裕禄暴瘦十几斤,工友关心地问他:“身体不要紧吧?要不回去休息几天吧!”

他却回答:“瘦点好!干活利索些!”

3个月后,一个完全由焦裕禄的团队,设计并组装的2.5米双筒提升机研制成功。这台提升机像他的创造者一样,继承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工作49年才光荣退役。

二、带领百姓除“三害”

焦裕禄初到兰考时,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不久。当年兰考县共有36万人口,其中19万都在逃荒要饭,可见形势的严峻。

有些干部认为,要饭有损当地形象,于是迅速成立劝阻办公室,阻止灾民外流。但焦裕禄不同,他一手拉着灾民的手,一手扶着他们的肩膀,自责地说道:“是我们没有把工作干好,让你们受苦了。要是能活下去,你们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在音乐剧《焦裕禄》里有一句台词: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现在的人听到这句话也许会对焦裕禄感到非常敬佩,可在那个年代,实行公社制度,所有土地都是公社的,“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属于开荒,严令禁止。

焦裕禄冒着被革职的风险,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与7名同事尝试过田箐籽的食用功能。为了保护身体不好的焦裕禄,其他7人将用田箐籽做的窝窝头抢着吃。因为田箐籽有微量毒素,结果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

当天晚上,焦裕禄主动向地委打电话做了报告,将全部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其他7人坚决反对,最终和焦裕禄一起承担责任。

开封地委也在想办法解决饥民问题,他们决定将兰考县拆分给周边四个县,焦裕禄提出反对:“我们就算拼了命,也要让人民填饱肚子,绝不能将困难甩给别人。”

焦裕禄的干部履历

焦裕禄始终坚信,兰考人民是有志气的,只要人还在,就一定能战胜内涝、风沙和盐碱这“三害”。他曾经饱含深情对受灾的老百姓说:“乡亲们啊!我是你们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来帮助你们摆脱苦难的!你们要相信党,相信毛主席啊!”

“三害”不根除,兰考人民就过不上好日子,在动员大会上,焦裕禄对县里的干部说:“同志们,你们看看啊,为什么乡亲要背井离乡呢?他们难道不想留在自己的家乡吗?他们也想家,可是不跑,活不下去啊!如今党将兰考交给我们,我们当然要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第一件大事,就必须根除内涝、风沙和盐碱这‘三害’!”

一位同志突然问道:“焦书记,我们该怎么做呢?”

焦裕禄认真回答道:“兰考有36万百姓,一人一锄头,一人一铲子都能把山给铲平咯,这点小风沙算什么呢?”

当时,兰考沙地面积很大,一旦刮起风,沙子吹得到处都是,水井埋了,家里的门也会被堵住。焦裕禄清楚,要想解决风沙问题,必须先找到大风的源头,从源头治理。

找风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风一吹什么都看不见,还会吃一嘴沙,搞不好人都会被埋了。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焦裕禄硬是带领干部找到了大风源头。

风源找到后,该怎么固定风沙呢?这又是一个大难题。一天上午,焦裕禄去外边查看庄稼的生长情况,看到一个农民在坟前忙活。焦裕禄走上前问道:“老乡,你在干嘛呢?”

农民回答:“我在封坟呢!”

“为什么要封坟呢?”

“这时节风太大了,风一吹,坟头都能给你吹掉。”

“那你怎么封呢?”

农民指着旁边的一桶黏土说:“先拿浸过水的黏土打个底,然后在上面种上草,以后风再大也不怕,而且只要一个上午就能完工。”

焦裕禄若有所思,他想: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焦裕禄是个实干派,回县委后,他组织干部会议,提出了“贴上膏药、扎上针”的办法,“贴上膏药”就是用黏土将沙土封上,“扎上针”就是种树。等树成活了,沙地也就被固定住了。

方法是找到了,但干活需要人,人需要吃饭。于是,粮食问题又成了主要问题。焦裕禄再次组织动员大会:“……只要你们能干活,吃饭问题县委会想办法解决的。”

粮食指望兰考本地不可能,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灾民,焦裕禄动用救济款去别的县购买红薯干、萝卜干等便宜又耐消化的干粮。粮食问题解决了,许多村民都留了下来。在焦裕禄的带领下,他们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总算将沙地封住了。

60年代的兰考

盐碱地是兰考急需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兰考有16万多亩盐碱地,严重影响当地的粮食生产。地里都是盐就好了,可是盐碱、盐碱,自然是有盐,有碱,此外还有硝。

要治理好盐碱地,将这三样东西混为一谈可不行,必须区分开来。当时兰考没有检验盐和碱的条件,焦裕禄说:“这个问题,我解决了。我们可以用舌头尝,咸的是盐,凉的是硝,臭的是碱。”

大家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兰考的盐碱地大概分成了三类。

盐碱地的治理不是件容易事,焦裕禄下乡时,发现一户人家的菜长势喜人,他好奇地跑过去打听:“老乡,能打听一件事吗?”

那户人家回答:“同志,啥事哟?”

“能打听一下,你家的菜为什么长得这么好吗?”

“哦,你说菜啊!这很简单,咱们这地不是闹盐碱吗?可盐碱都在表面,我尝试将下面的土翻上来,这样土质能维持个一、二年。”

焦裕禄心想:兰考的粮食问题是当务之急,这样做至少可以解决当年的吃饭问题。

经过反复尝试,盐碱地的深翻工作取得了成效,年的收成超过了年以来的水平。

接下来要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内涝问题。兰考位于黄河拐弯处,河水一旦暴涨,就会漫上河岸,岸边的庄稼基本上存活不了。年8月,天像被捅漏了一样,连续下了8天大雨。当时,洪水横冲直撞,冲坏了不少农舍和庄稼地,兰考损失惨重。

面对这样的灾害,村干部忧心不已,每天唉声叹气,打不起精神。焦裕禄批评他们:“坐在这里愁有什么用?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愁有用的话,我带头。”

说完,焦裕禄真的坐回椅子上,发起愁来,大家看着他,转忧为喜。

焦裕禄见他们情绪转变了,再次说道:“干部要带头抗灾,群众都指望我们想办法,我们能指望谁呢?只有我们自己嘛!”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当地干部、水利专家前往灾区考察灾情。他们一路走,一路绘制地形图,许多地图焦裕禄去世前还没有画完。

三、临终前想要回到兰考

年11月,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他常常疼得睡不着觉。那把烂了的藤椅就是他病痛的见证——他用一把刷子抵住肝部,时间长了,藤椅就被戳出了一个大洞。他的女儿记得更多细节:父亲衣服上面的几颗扣子是开着的,就是要随时准备将手伸进去按压肝部止疼。

焦裕禄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始终不愿离开岗位。一次开会,他在听取汇报,肝疼得厉害,他的右手颤抖着,写字的钢笔两次掉到了地上,大家都吓坏了,医院。

到医院经医生诊断,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大家都不相信,医院复查,诊断结果没有改变。医生告诉家属:“病人的肝病拖太久了,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整个腹部了,他最多还能活20几天,请节哀!”

在焦裕禄生命的最后20多天里,他遭受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刚开始他同意打止疼针,以为自己的病还能治好,可以再回到岗位,帮人民治理“三害”。后来,他明白自己可能没几天活头了,对妻子说:“既然止疼针治不了病,就不要给我打了,将药留给其他人吧!”

不打针,疼得受不了怎么办?焦裕禄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会用烟头烫自己的身体,他说:“这样做,我的注意力才不会集中在肝疼上,能让我舒服点。”

后来,他身上的皮肤被自己疼得满是伤痕,家人看了只能默默流泪。

焦裕禄

焦裕禄生命的最后几天,医院看他,问他还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他握住领导的手,遗憾地说:“我要向领导道歉,我没能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失职了。”

领导抹了把眼泪,安慰他:“你干得很不错,兰考的百姓都十分感谢你。你还有什么心愿吗?”

焦裕禄沉思了一会,说道:“我死后,请把我的遗体运回兰考,将我埋葬在沙丘之下,肥沃几寸土地。”

在场的人无不湿润了眼眶,但都没有哭出声,他们想让焦裕禄安心离去。

焦裕禄临终前,特意叮嘱妻子:“家里这么多人就指望你一个人了,我对不起你。你要替我教育好孩子,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向国家提要求,国家也不容易。”

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享年42岁。

后来,焦裕禄的女儿说:“父亲的追悼会,有人过来奔丧,母亲发现他们身上穿的竟然是父亲的棉袄。”

原来,焦裕禄生前看到衣着单薄的穷苦人,就会将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给人家穿,就这样棉衣一件件送了出去。唯一一次“顺回来”棉袄,是年春节回老家前夕,焦裕禄找县委副书记程世平借路费,书记见他大冷天只穿了件空心袄,连秋衣都没穿,就硬拉着他到街上买处理过的便宜料子,做了一件棉袄。

四、焦裕禄的儿女

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说:“圆满,在我的脑海中只有一次,那就是年春节。”

因为父母工作繁忙,焦守云两岁后的生活里,都是没有父母陪伴的,爷爷奶奶是她最亲近的人。

年春节,焦裕禄带着家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东老家,年幼的焦守云竟然认不出父亲,躲在爷爷奶奶身后,不愿与他亲近。

焦裕禄用香喷喷的猪肝“引诱”焦守云叫“爸爸”,她始终叫不出口。春节过后,焦守云跟着父母去了兰考。几个月后,焦裕禄离世,最后一个春节,那一句没有叫出口的“爸爸”,竟成了焦守云一生的遗憾……

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

多年后,在焦守云的参与下,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对这段往事做了呈现。

焦守云记得,她小时候看到村里的墙上贴着各种年画,其中“岳母刺字”那张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她又听母亲说,父亲最喜欢听家乡的五音戏。

于是,在电影里,奶奶和父亲一起在村里看了五音戏《岳母刺字》,在精忠报国的教诲中,看戏的儿子牵起了娘的手,母子两人深情地、依依不舍地相望。这些情节,是焦守云的幻想,她多么希望那个春节永不结束,自己能叫父亲一句“爸爸”。

虽然父亲英年早逝,但父亲的精神永远影响她和兄弟姐妹。令焦守云最难忘的是,父亲拒绝各方面照顾,将她安排到食品加工厂条件最艰苦的酱菜组工作,还带她上街,教她如何走街串巷卖酱菜。对大儿子焦国庆来说,最难忘的是父亲对他“看白戏”发了火,第二天让他把票钱补上。

焦裕禄的三女儿焦守军在部队担任通信保障工作,曾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不离岗,经手发出十几万组电报。小儿子焦保钢是一名游走在危险边缘的刑警,他侦破了许多大案要案,因劳累过度,年突发脑溢血去世。

焦裕禄临终前向妻子交代“不要向国家提要求”,焦家人做到了。国企改革后,焦守凤的两个儿子相继下岗,她没有请组织照顾。焦守军记得父母的教诲,主动放弃优裕的工作环境,申请前往最艰苦的通信站工作。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焦家人早已形成共识,“焦裕禄的后人”这六个字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特权,带来的全是约束和责任。虽然兄弟姐妹已经无法与父亲团圆了,但父亲的影响一直都在。无论他们在哪个岗位上、人生哪个阶段中,人们都会用焦裕禄的标准来审视和衡量他们。

在后来的生命历程中,焦守云理解了团圆的更多含义。有一年,焦裕禄干部学院带队看望一个老大娘。大娘的视力已经不行了,意识也有些模糊,任凭大家怎么说话,都没有一点回应。

于是,焦守云对她大声喊道:“我来看您了。”

大娘疑惑地问道:“你是谁家的闺女呀?”

“我是焦裕禄的闺女。”

大娘的意识瞬间清醒起来,问道:“焦裕禄的闺女?我得摸摸。”

焦裕禄的全家福(焦裕禄为后期加上去的)

焦守云俯下身,脸颊贴近大娘双手,听到大娘喃喃自语:“妮啊,你爸爸是大好人!”

刹那间,焦守云的眼泪夺眶而出,那泪水是滚烫的,是幸福的。她知道父亲没有离去,他一直活在人们心里!或许,这就是对父亲最好的慰藉吧!

谨以此文向共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致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ozoouihak.com/yazd/823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